专家简介:许定国,省文艺理论会会员、美学学会会员、口才与演讲学会终身会员,衡阳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优秀教师奖、衡阳市优秀教师,主编出版《文艺鉴赏概论》《外国文学》《写作学》等。《石鼓书院大讲坛》特邀嘉宾,主讲《趣说衡阳地名》系列。近年在《船山学刊》发表王船山美学论文多篇。《王船山衡阳八景词十大谜解》《衡阳地名拾趣答客录》等文在《衡阳日报》连载。
题记:本文骨干材料来自《湖南乡镇简志衡阳市卷》上下、衡阳市志、各县志,以及衡阳历史文化丛书之《教育史略》。
内容摘要:「三级书院体系」顶层为市县级书院,二层为乡镇书堂学堂类,三层为私塾义学类。唐宋到清代,衡阳市共有书院八十五所(加湘南地区约二百所)。各县市私塾四千,塾生四万。状元两人,进士近三百,举人一千五百,生员无数,是为省域副中心衡阳文脉史略。
楔子:从百年前的「省官立南路师范学堂」招生说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冬,「湖南省官立南路师范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有「湘南最高学府」之美誉,2001年并入衡阳师范学院)在衡阳创立。
次年4月、8月两次面向「衡永郴桂道」衙下属湘南25县招生243名。生源来自各「府学、县学」里年龄较轻的「优廪生、增生、附生」(廪生,是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国家提供「廪膳」的优秀生员,增生、附生递减),类似今天的国家奖助学金学生(《衡阳师范学院校史》)。这段历史,给本文提供了「论述对象」与「论题范围」指向。前者指向「书院造士,科举选士」的传统教育体制「书院塾馆」文化,后者提示对衡阳「省域副中心」文化解读,即在「大湘南」广域空间透视湖湘文化在传统基础教育(塾馆)与「书院」的表现(当时全省74个县,湘南25县,占33%,一说34县则占45%)。本文以前者为重点,兼及后者。
(一)衡阳书院文化与「大湘南书院」概说
在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下,这些「南路师范学堂」录取学生都是从幼年私塾「塾堂」走来,从「书院」走出考入县学府学的。自古以来,衡阳地区学风之浓,「书院」之盛天下闻名,曾国藩弱冠求学就曾走进衡阳县「双桂」书院苦读一年,所以他这样带着深情评判:「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肃岳故也」(《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
唐宋元明清,以南岳为代表的衡州书院群就一直名扬三湘:唐代全省8所书院,衡阳有4所,占比50%;南宋全省44所,衡阳14,占比31%;明代嘉靖是书院发展顶点,全省124所,衡阳31所,占比25%(《湖南教育大事记》)。
到了清末民初,全省276所,衡阳一说50多所,本文考证出85所,占比30%。如以「大湘南」计,公开数据显示,郴州地区有近百(如安仁县就有20所,茶陵县39所,桂阳30等),永州则有46所,保守估计二地市约135所书院。如汇聚到衡阳省域副中心就有惊人的二百所书院!占比72%。事实上,历代衡州府志等史籍一直把衡州道、府所属的「安仁」「酃县」「茶陵」等记在史册。我市专家专着《衡阳历史文化丛书之「教育史略」》(2007版)就把「酃县」书院「天香」「台山」编入册内。
可见,要历史客观地整理衡阳文脉,必须处理两大关系:一是全面客观对待「大湘南文化」与「衡阳省域副中心」关系,厘清二者关系,特色及地位,影响,充实并升华湖湘文化底蕴;另一重大课题是深入挖掘整理「民办书院」及「义学」「书堂」历史资料,充实衡阳「书院文化」丰富内容。
目前只有个别文章中提及,但也有振聋发聩之效,如《衡阳西乡的儒学教育》(作者刘定安)一文,明确指出「清代后期,衡阳西北农村有6所书院」,即岣嵝书堂等。又如耒阳,常宁,祁东等地都有乡间民办「书院」,有的已被进入「文物保护视野」如常宁有「彭明治故居(含青山书院)」。应当看到,书院文化是个从民间「塾堂」(私塾)到「书堂学堂」再到「书院」这样一个「三级体系」,忽视中间层次的「学堂书堂」,即被遗忘的「民间书院」,严重妨碍对「衡阳书院」客观整体认识,更妨碍对湖湘文化整体把握与升华。
(二)「衡阳书院」探微
从现有资料汇总,衡阳历代以来先后共有「书院」85所(加「酃县」2所):市区15,衡山(南岳,衡东)35,衡阳衡南8,耒阳7,常宁13,祁东5,酃县2。
▲石鼓书院
「市区」15所:
石鼓书院,宋至道三年(997),李士真创办,位于石鼓嘴。
胡公书院(忠简公宋胡铨),南宋绍兴年间,位于衡州西湖畔。
临蒸精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位于衡州知州衙署内。
濂溪书院,南宋年间设址于胡公书院后,位于城西凤凰山。
城南书院,元至正8年士人何东厓建创办,位于城南回雁峰下。
资政书院,明成化年间知府何珣建创办,位于衙署后堂西。
龙雁书院,明嘉靖中士人刘稳建创办,位于回雁峰下。
衡湘书院,明嘉靖40年(1561),邑人朱炳如创办(字白野,官至福建泉州知府,陕西布政使),位于石鼓山。
西湖书院,在学宫右,清干隆元年衡阳知县傅学灏建。(学宫,濂溪舅郑向故宅),位于衡州望湖门外。
白沙书院,清康熙年间(1662——1772)丁名瓉致远堂改建,位于衡州城南白沙洲。
东洲书院,清代,县绅建,位于城南东洲岛,后并入岳屏书院。
岳屏书院,清干隆39年(1774)知县陈三恪建,位于城北岳屏山。(陈把白沙东洲并入)。
船山书院,清光绪4年(1878)衡阳县令张宪建于大码头横街。后迁东洲岛。
临蒸书院,清干隆28年(1763)知县陶易建,现西湖公园旁。
莲湖书院,清干隆42年(1777)知县陈笃迁临蒸于西湖内更现名。其规模当时为全市书院之冠。
▲船山书院
衡山(含南岳、衡东)35所
衡山11所——
韦宙书院,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位于衡山沙头净福山,原韦相公书堂。
清献书院,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85)赵抃创建赵抃书院,位于衡山岭坡,明嘉靖重建更现名。
雯峰书院,明嘉靖年间(1524——1535)知县彭簪创建,位于衡山南门外,原名文昌书院,清康熙重建,改现名。
会灵精舍,明万历年间(1601)康元积建,位于衡山沙头净福山。后改建于南岳大庙。
九龙书院,明万历33年(1605)单仲礼建,位于衡山九龙泉侧。
藏山堂,明代陈文烛建,位于衡山沙头净福山。
观湘书院,清康熙11年(1672),王家贤建,位于衡山观湘洲。清干隆设义学。
景行书院,清代建。位于衡山县南门外聂蓉峰。
白山书院,清干隆11年(1746)「为绅士公建,以白山而得名」(衡州府志),衡山县江东乡东北白山村,人称「朱张霁雪楼」,「在岳北白山书院」。
景泗书院,清道光15年(1835)乡绅建,位于衡山马迹桥。又名马迹书院。
研经书院,清光绪19年(1893)乡绅建,位于衡山县城北。
衡东5所——
中洲书院,明万历38年(1610) 乡先辈建,位于衡东草市。干隆年(1745)改建于江洲。道光年(1838)迁三步岭。改名文炳书院。
文昌书院,清干隆10年,(1745)知县德贵集乡绅建,位于衡东吴集。
回龙精舍,清雍正八年(1730)罗氏建,位于衡东新塘百叶。同治13年改名回澜书屋。
爱莲书院,清干隆9年(1744)向日登倡,位于衡东白莲街。始名竹林书院,干隆43(1778)改现名。
回澜书屋,清同治5年(1866)乡先辈建,位于衡东石湾回澜山。
南岳19所——
白香山讲书堂,唐代白居易讲书处。南岳鸟巢禅师讲经台毗邻,位于东湖镇永明村(乡镇简志)。
明道山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南岳烟霞峰下。李泌故居端居室。
南岳书院,唐宪宗元和11年(816)李蘩建,位于南岳大庙左,南宋曾改名邺候书院,明嘉靖改集贤书院。
卢潘书院,唐代京兆人卢潘建,位于南岳大庙东紫盖峰下,又名卢舍人书堂。
朱张会讲堂,宋干道3年,朱张会讲于今南岳「二贤祠」,明嘉靖24年(1545)湛若水题「嘉会堂」,历代名儒游讲甚众。
文定书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胡安国建,位于南岳紫云峰下右,原名碧泉书堂。
南轩书院,南宋绍兴31年(1161)张栻建,位于南岳大庙后。
邺候书院,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张嗣可建,位于南岳集贤峰下,明嘉靖时改名集贤书院。
赵季西书院,南宋赵季西建,位于南岳大庙西安上峰。
白云书院,明弘治年间(1488)白云先生建,位于南岳会仙峰下,又名白云先生堂。
云开堂,明弘治8年(1495)衡州府同知邓淮建,位于南岳大庙前。
集贤书院,明嘉靖年间,(1524——1535)知县彭簪在邺候遗址修复,位于南岳集贤峰。
宝善山房,明嘉靖年间许倓建,位于南岳玉板桥侧。
甘泉书院,明嘉靖23年(1544)湛若水建,位于南岳紫云峰下左,又名紫云书院。
白沙书院,明嘉靖23年(1544)湛若水为纪念其师陈白沙而建,位于南岳紫云峰下左。
东廓书院,明嘉靖年间邹守益建(王阳明高徒,号东廓),位于南岳南台寺左。
邺候书院,明万历中,李天麟于唐李泌遗址建,位于衡山烟霞峰福严寺左。干隆年间作义学。
续梦庵,清初王船山建,位于南岳双髻峰黑沙潭(南岳镇金沙路有景址)。
景行书院,清顺治9年(1652)公建,位于南岳大庙后。
▲邺候书院
衡阳(清泉)县8所
岣嵝峰,岣嵝书堂。明嘉靖10年(1532)进士陕西参政邑人祝咏建,今存湛若水《岣嵝书堂铭》。
湘西草堂,清初王船山建,位于洪市曲兰。
金溪,上峰东冲(老檀湾)书院,清干隆(1705)刘朴庵建,位于上峰坪岭村。
车江(清泉),仙根书院。清嘉庆13年(1808)建于车江镇樟树村李氏祠堂,曾藏书十万册,誉为「湘南第一书院」。
金溪,双桂书院。清道光元年(1821)唐翊庭建于桂馥老卜代冲,曾国藩道光10年在此就读一年。
樟树乡,梅庵书堂。清道光年间公建,位于樟树培英庵。
洪市,文昌宫书院。清光绪10年(1884)公建。
洪市,石门观书院,高碧罗正福建,清同治4年(1864)王闿运就馆授徒。
耒阳7所
杜陵书院,唐天佑4年(907)知县朱昂祀杜甫建杜陵祠,创书院,位于耒阳城北。
白石书院,明嘉靖中(1554)知县马宣改原庞公祠为学宫,位于耒阳城北,衡州郡守蔡白石赏识,后人改书院现名。
青麓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耒阳城东青麓塔右、知县徐德泰及县绅黄定周等建。
紫云书院,清嘉庆20年(1815)县南黄岗铺、小水铺乡绅曾宏中等建,后改名「云峰书院」。
义兴书院,清嘉庆20年(1815)乡绅蒋占魁等建县西十里洞(诗礼洞)。
仰高书院,清同治5年(1866)上架乡绅陈耀芳建,位于耒阳上架桥乡。
淝江书院,清光绪初年(1875)村民建,位于南阳镇耒水与淝江交汇江心塞口洲上。
常宁13所
芹东书院,南宋庆元间(1195——1200)县儒袭盖卿建,位于县南郊双蹲石前。
鹅湖书院,南宋庆历间县儒王居仁字习隐建,位于县西关鹅湖塘畔。
集贤书院,明末由芹东书院改名。
桃花书院,明末李氏建,位于县西桃花洲。
双蹲书院,清康熙25年(1686)由集贤书院改名。
杏花书院,清康熙27年(1688)洋泉吴氏建,位于县东塘。
紫霞书院,清代洋泉吴氏建。
昌南书院,清代板桥陈氏建。
魁拱书院,清代板桥陈氏建。
青山书院,清末民初共建(常宁将军彭明治故居文物),位于泉峰青市村。
储英书院,清末明初,官冲刘氏义学。
合江学堂,清光绪28年(1902)翰林王良弼倡办,知县徐蘅衫主持,县绅捐银14000元创建。1912年为县立高等小学。
经纬公学,清同治7年(1868)湘军名将安徽巡抚唐训方倡立,位于常宁西乡兰江。
祁东5所(祁东县志:原祁阳有浯溪,文昌等书院,今祁东人到书院就学者甚众)
浯溪书院,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建,县位于西南浯溪公园。
文昌书院,明万历12年(1584)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建,位于天马山南麓江畔。清康、干、道屡次重建,道光20年(1840)改名「永昌」。
文明书院,清代祁阳「三大书院」之一,乡绅建,位于县北路文明铺。
景行书院,清末建,归阳景行义学。
惠风书院,清末建,太和堂匡四先生塾堂,弟子李蕊宋三光绪进士及第(前三名)。
酃县2所
台山书院,明正统年间张应禅等建,位于县西二都。
天香书院,明代谭如春建,位于县南城外。
(此二书院见《教育史略》,其他史载辖于衡州的安仁、炎陵等书院未记)。
在衡阳以上书院中,最着名的是石鼓书院。石鼓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石鼓书院经过十余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了其原貌。
相关阅读
2021-02-08 12:40:26
2021-02-08 12:27:59
2021-02-08 12:26:54
2021-02-08 12:26:15
2021-02-08 12:25:05
2021-02-08 12:24:12
2021-02-08 1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