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的甬城热浪翻滚,连续多日的高温红色预警下,地表温度逼近50℃。
7月22日,在庄市甬江实验室35KV电力竣工现场,测绘员黄日华的工装已被汗水浸透——他半蹲在滚烫的水泥地上,双手扶稳探测仪,额头的汗珠滴在镜头上,又迅速蒸发。“数据差一厘米,工程就可能出大问题。”他抹了把脸,继续紧盯屏幕。这样的场景,正是镇海区测绘工作人员们日常战高温、保进度的缩影。
“藿香正气水随身携带,作业尽量避开正午‘魔鬼时段’——这些避暑举措我们坚持了23年。”当天,区规划院相关负责人来到蛟川安置地块慰问时说道。
测绘师是城市建设的规划师和导航员,每一条道路的延伸、每一栋建筑的崛起、每一项基础设施的落地,都离不开他们用精准数据勾勒的蓝图。烈日下捕捉到的每一个数据,都能确保后续工程在安全、合规的轨道上推进,让城市“骨骼”更坚实,“血脉”更畅通。
自2002年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成立起,一套科学的高温应对机制便成为硬标准:动态调整的“错峰作业表”将户外工作压缩在气温还没升高的时间段;每个测绘班组的作业室都配备了足够的防暑物资,食堂全天候提供冰镇银耳汤、绿豆汤等解暑饮品。
“这瓶矿泉水是凉的,但心里是热的!”年轻测绘员陈赫接过慰问组递来的防暑物资时说。这份延续23年的关怀,已从制度升华为精神纽带。而镇海院测绘团队用脚步丈量的数据,正支撑着甬江科创区、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
在海辰府项目工地,测绘工作人员李曙源正与团队队员一起轮流核对数据。钢筋林立的工地上,体感温度远超预报数值,全站仪的金属部件需要裹上隔热膜才能正常使用。
“高温会导致地表形变和仪器折射率偏差,我们得比平时多测几遍。”他的手套里积满汗水。这样的坚持并非个例——今年夏季,镇海院测绘团队已完成30余个重点项目攻坚,累计户外作业超2000小时,所有数据均实现100%复核合格率。
在灼灼烈日与冰冷仪器的交响中,镇海测绘人用专业与汗水诠释着责任,而背后二十余载不曾间断的“清凉守护”,则让这份坚守有了更厚重的温度。
相关阅读
2025-07-24 11:46:41
2025-07-24 11:46:02
2025-07-24 11:44:50
2025-07-24 11:40:58
2025-07-24 11:39:53
2025-07-24 11:39:15
2025-07-24 11:29:43
2025-05-02 10: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