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远县以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建设婚俗文化小院、举办特色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打造乡村大礼堂等,从细微之处入手,运用系统思维,宣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让乡村于无声处焕发新生机。
彩礼“减负”幸福“加分”
近日,记者来到魏庄镇胡郢村婚俗文化小院,“复古味”的物品映入眼帘。从不同时期的结婚证、带囍字的搪瓷茶缸、充满年代感的结婚照、陪嫁的老式缝纫机、二八大杠自行车模型,到现代的“三金”、电瓶车、摩托车模型等,一件件婚俗文化藏品、一张张图片介绍,为参观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婚俗历史变迁图。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古典、朴素的婚俗礼仪,还能感受到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让爱情回归纯粹,让婚姻回归本质。小院建成后,吸引很多人前来休憩参观,生动的场景再现和实物展示,以及时常举办的主题活动,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婚姻家庭观,自觉破除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不良风俗。
“抵制高价彩礼,弘扬文明新风。”7月18日下午,久雨初晴,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主题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天价彩礼要不得!”巾帼宣讲队的三位表演者正用三句半的新颖形式,向村民宣传幸福生活的真谛,引来台下一片叫好声。
“结婚的时候,不想给对象家里增加负担,没要彩礼。”正在观看节目的村民汪双秀说,高价彩礼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夫妻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支持,幸福生活是共同奋斗出来的。
“我有两个女儿,也没要人家的彩礼。”村民陈丽华说,女儿在婆家生活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刹住陋习“理”出节俭
如果说婚俗文化小院是乡风文明的耳濡目染,那么徐圩乡梨园村红白理事会的建立,就是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的陋习,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
7月12日,梨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正在召开一场特别会议,村“两委”人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统一规范婚丧事务办理流程,减轻村民不必要的“面子”开支。
“不管谁家有红白事的时候,我们主动上门协商,在酒水招待方面,尽量压缩标准。”梨园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尚元坤说,白事不得高于400元/桌,红事不高于600元/桌。喜事礼金在300元以下,白事一般来讲都在100元。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梨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尚元进介绍,目前,红白理事会开展红白事协商200多场,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现象。同时,结合“好婆婆”“好媳妇”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在全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打造阵地 规范标准
近年来,为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婚事新办的文明风尚,刘楼村精心打造乡村大礼堂,供村民使用。
800平方米的乡村大礼堂,7台空调分立在四个墙面,天花板上布满拉花,舞台红毯覆盖,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记者注意到,洁净的墙面上,“餐费不超过500元每桌”等标语格外醒目。
“这个大礼堂建成两年多,村里有六七十家在这办的喜事,为老百姓办事提供了方便。”刘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殷德侠介绍,倡导新事新办,杜绝铺张浪费,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积分制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大礼堂作用,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理”出乡村文明新风尚。
记者从县委社工部了解到,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工作督导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各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激活“小公约”的治理“大效能”。
相关阅读
2024-07-26 17:05:26
2024-07-26 08:24:46
2024-07-26 08:19:56
2024-07-26 08:15:19
2024-07-26 07:58:43
2024-07-26 07:52:51
2024-07-26 07:52:14
2024-07-25 08: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