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戚家山街道的蔚斗小学校门左侧,一棵苍劲的沙朴树在微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轻声呼唤着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这一天,400名一年级新生加入了学校大家庭,而他们的“开学第一课”,正与这棵沙朴树和一位名叫林勃的英雄有关。
战火中的爱情:革命伴侣的生死牵挂
校长李玉萍站在沙朴树下,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同学们,这棵沙朴树不畏风雨、根系深厚,像极了我们蔚斗学子阳光、勤奋、朴实、坚韧的品质。但更重要的,它是一位英雄的见证者。这位英雄,就是林勃烈士。”
林勃,原名林圣楣,1918年出生于镇海崇邱(今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一个贫苦家庭。在蔚斗小学求学期间,他深受“教育救国”思想的熏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离家,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1938年,年仅20岁的林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笔为枪,以讲堂为阵地,从事抗日宣传及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交通联络点等工作。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激情,点燃了无数民众的爱国之心。
在从事地下工作时,林勃结识了参加抗日的女战士余也萍。两人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相知相恋。1941年4月,镇海沦陷后,林勃与战友们在镇海江南领导了一支名为“江南独立中队”的武装,并担任中队政治指导员。他率队行动,向老百姓宣传抗战思想;而余也萍则留在地方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两人各自战斗在危险的岗位上,聚少离多。
十七朵小红花:跨越生死的思念
夏秋之交,余也萍惦记着林勃身体瘦弱、衣衫单薄,特意买了些毛线,请人织成一件蓝色背心。这件温暖的背心,成了林勃在烽火岁月中最贴身的慰藉。
“独中”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1941年10月29日凌晨,部队突遭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偷袭。为掩护战友突围,林勃弹尽被捕。顽军把他绑在青峙大庙前的一棵沙朴树上审讯。此时,镇海城内的日军闻声赶来,顽军仓皇撤离,林勃落入了日军手中。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林勃威武不屈,痛斥日寇的侵略行径。丧心病狂的日军竟用刺刀在他身上连刺了十七刀。23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壮烈殉国,鲜血染红了沙朴树的根系。
第二天清晨,余也萍在战友陪同下冒死赶到青峙,在一片荒草丛中找到了林勃的遗体。解开外衣,里面正是她送的那件蓝色毛线背心,上面的十七个破洞惨不忍睹。
余也萍强忍悲痛,妥善安葬了恋人。当夜,她在青峙大庙旁的池塘边洗净林勃的血衣,随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动容的事:找来红毛线,在那件背心的十七个刀痕处,细细织补成了十七朵灿烂的小红花。
从青峙山到校园:英雄树的重生与传承
林勃牺牲的那棵沙朴树,被当地称为“英雄树”。上世纪70年代,青峙小学(七星延陵学校)校长吴月燕整理林勃事迹,请人刻写、油印讲稿,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沙朴树的守护者”。2010年,七星延陵学校撤并至蔚斗小学,蔚斗小学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种下了这棵象征英雄精神的沙朴树。
如今,蔚斗小学的沙朴树不仅是校树,更是红色教育的活教材。学校开发了《浃水泱泱》《热血忠魂》等校本课程,将林勃的故事编入话剧、诗歌;每年清明,师生们祭扫烈士墓……
“校园里长着一棵沙朴树,春风拂来轻声诉说……”全校师生齐声朗诵诗歌《校园里的沙朴树》。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与树叶的沙沙声交织,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蔚斗小学五年级学生唐娆说:“每次走过沙朴树,我都会想起林勃烈士。他牺牲时只有23岁,而我们能在教室里安心读书,是因为曾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校长李玉萍告诉记者:“缅怀英雄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今天的岁月静好,源于昨日的牺牲奉献;未来的中国,需要他们接力守护。”
八十多年过去了,林勃和余也萍的故事从未被遗忘:那件织满小红花的背心,校园里迎风伫立的沙朴树,已成为当地人民心中的精神地标。(记者 赵前进 唐梦阳 通讯员 曹 琭)
相关阅读
2025-09-02 10:30:22
2025-09-02 10:29:46
2025-09-02 10:29:07
2025-09-02 10:28:19
2025-09-02 10:27:25
2025-09-02 10:25:48
2025-09-02 10:25:11
2025-09-02 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