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底,本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518.1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5.2%。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81.98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8%。
市民政局联合市经信委梳理形成了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昨天发布。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透露,上海将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落地应用,希望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新的创意、积极开发解决方案,破解供需对接瓶颈,加速推进本市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今后,上海还将定期向社会发布新的场景需求。
不少智慧养老产品需改进
民政部门透露,目前,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虽然不少,但很多产品对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便携式、穿戴式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普遍不足,使用过程中充电次数频繁,充电时间较长,且部分电池充电设备接口较难使用,导致老年人长期使用不便利,经常性忘记佩戴或不愿意佩戴。部分直接采集人体健康和生命体征的设备,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很多智慧养老产品对于老年人上海话的识别准确率还不够。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卧床护理场景就是为长期卧床的中度、重度失能老人,或者术后要卧床休养的老年人提出需求的。他们需要具备大小便处理、辅助翻身、体位调整、生命体征监测及报警、预防褥疮等多功能智能化的护理床,但目前市场上的多功能护理床价格昂贵、使用复杂,还不能解决大小便处理等需求,仍需人工协助。
机构无接触智能消毒场景、机构出入管控场景,在新冠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养老机构对这些原本经常碰到的场景,产生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疫情期间,消毒工作成为常态,频次和范围加大,对隔离对象和疑似病人房间消杀更存在安全风险,亟需无接触智能消毒机器人等设备。此外,养老机构各类人员进出频繁,大型养老机构如收住500人以上的机构,每日进出人员有可能达到上千人次。目前的人脸识别等系统,还难以满足养老机构人员精确管理、快速进入的需要。
蒋蕊透露,应用场景至少符合5个基本要求:一是紧贴用户需求,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二是形成服务闭环,全面考虑相关的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环境、服务保障等环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三是强化服务配套,在提供技术与产品时,同步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确保服务响应及时、服务资源可及、服务保障可持续;四是力求价廉物美,提供成本可控、质量可靠、持续有效、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尊重老年人行为习惯、情绪情感,以“赋能”为前提,增强老年人的自理、自主能力。
联手打出“组合拳”扶持推广
据悉,昨天发布的12个应用场景需求中,主要有四类,其中安全防护类共6个,包括老年人防跌倒场景、老年人紧急救援场景、认知障碍老人防走失场景、机构出入管控场景、机构智能查房场景、机构智能视频监控场景等。照护服务类共2个,包括老年人卧床护理场景、家庭照护床位远程支持场景。健康服务类共2个,包括老年慢性病用药场景、机构无接触式智能消毒场景。情感关爱类共2个,包括老年人智能语音交流互动场景、老年人智能相伴场景。这些场景有的是长期困扰亟待解决的,有的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产生的一些新需求。
民政部门表示,鼓励经实践成熟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相应技术、产品,参与申报中国老年福祉产品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大赛获奖或入围的产品,可获得知识产权服务、优先进入产品目录、专区展示、媒体宣传、资本对接、商用转化等专项支持。
据了解,结合12大场景的应用需求,市经信委将进一步鼓励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协同发展,打通“云端-终端”的数据链路,加速企业培育,强化规范标准,推动应用试点,形成产业集聚,构建智慧养老产品体系,全面赋能智能养老服务。将突破智能软硬件、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形成“云-端”的协同发展,打通助老产品产业链,助力智慧养老服务能级提升。促进智慧养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培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专业化产品队伍,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同时,推动围绕智慧养老产品的检测、安全、信息防护等保障条件建设,规范及促进智慧养老产业的有序发展。
另外,上海还将打造浦东张江地区养老服务机器人“智能谷”,加强项目招商与政策服务,孵化国内顶级的医疗服务机器人企业,培育养老相关机器人产业链集聚生态区。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