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也被称为临终关怀、舒缓治疗。在宁波,仅有14个安宁疗护病房默默守护着终末期患者的最后时光。然而,面对众多渴望关怀的患者,专业安宁疗护志愿者的数量却远远不足。
7月27日,区人民医院启愿志愿者团队带着工具箱来到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敲开房门时,年近八旬的尿毒症患者柳阿姨正靠在沙发上,眉头微蹙,揉着右臂。“阿姨,我们来看您啦!”志愿者李秀娟热情地打招呼。
“快请进快请进,这么远还麻烦你们特意跑一趟。”柳阿姨撑着沙发扶手想要起身,被李秀娟轻轻按住了肩膀。“阿姨您别动,今天您刚刚去医院做过血透,我们是专门来给您做精油按摩的。”李秀娟边说边打开工具箱,取出准备好的精油。
按摩过程中,柳阿姨不时发出“哎哟”的轻呼。“这里特别疼是吧?”李秀娟放轻了力道说,“您每周要做三次血透,肌肉酸痛是难免的。”柳阿姨叹了口气:“是啊,有时候疼得整个晚上都睡不着。”半个小时的按摩结束后,柳阿姨的脸色明显舒展了许多,“真舒服,感觉肩膀松快多了,太感谢你们了。”
据了解,在去年区人民医院确诊的四百多名生命终末期肿瘤患者当中,仅有3成患者选择在医院接受安宁疗护,还有不少像柳阿姨这样的居家患者迫切需要专业的关怀。他们中的许多人因行动不便、对医院环境陌生或出于对家的眷恋,更渴望在熟悉的居所获得专业的照护与心灵的慰藉。
面对这一需求,医院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安宁志愿小分队,推出“晚晴心光——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志愿服务项目”。“我们的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系统化培训,除了基础的生活照护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能够给予患者真正的人文关怀。”启愿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倪耀华介绍,这支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也有掌握按摩、音乐疗法等特长的热心市民。
为了精准对接患者需求,团队已开展20余场专项培训,并深入调研周边23个社区。调研中发现,许多居家患者因身体虚弱或心理障碍,难以获得持续的照护支持。为此,项目团队在全市首创“安宁互助驿站”模式,通过与社区联动,让患者和家属只需通过手机预约,就能获得上门访护服务。
“我们希望能让专业关怀触手可及,无论是疼痛缓解、心理疏导,还是家属的哀伤辅导,都能在患者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倪耀华说,为确保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推广,团队还编制了标准化服务手册,目前已与3家社区医院达成合作意向。未来,项目还计划与医学院校合作,通过“医学生结对”的方式,将“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四“道”理念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生命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最让我们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主动寻求安宁疗护服务,家属们也渐渐明白,‘好好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对家人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爱。”倪耀华感慨道,正是团队的这份坚持与努力,为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点亮一盏盏温暖的灯,让每一个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都能被温柔以待。
相关阅读
2025-07-29 12:17:57
2025-07-29 12:17:13
2025-07-29 12:16:35
2025-07-29 12:15:48
2025-07-29 12:15:13
2025-07-29 12:14:14
2025-07-29 12:13:35
2025-07-24 1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