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迎来正式对外开放10周年。当天,“百年传承 共话未来”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界、科技界、教育界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可追溯至1868年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国人创建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1956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由二者合并成立,后于2001年并入上海科技馆。2015年4月18日,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全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据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介绍,10年间,上海自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942万人次,收藏自然史藏品超过31万件,14个教育品牌推出了5000余项线上和线下高品质科普资源,全媒体受众突破3000万人次,与全市319所中小学开展了馆校合作。
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在致辞中阐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上海文化地标和科普殿堂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自然博物馆是沉淀悠久历史的“城市记忆宝库”、推动科技创新的“城市孵化器”、没有围墙的“城市大学校”,以及促进科技文化交流的“城市会客厅”。希望上海自然博物馆在未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强调,当前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博物馆理论体系和行业标准。
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院士在题为“博物馆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主旨报告中,强调博物馆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枢纽,其沉浸式、跨学科的展教模式能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平台,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正是培育未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亿万年恐龙将“齐聚”上海,
“中国古人类大展”在筹备中
恐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有两场展览“盛宴”将在自博馆开启。其中,汇聚国内发现的最有代表性恐龙化石标本的“中国恐龙大展”计划于5月向公众开放。目前,这批恐龙化石标本中已有3具到馆,最大的一具已在搭建中。亿万年恐龙“齐聚”上海,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此外,“中国古人类大展”也在筹备中。
中国已经发掘、研究、命名了350种恐龙,在数量上居全球之最。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欧阳辉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虽然是世界恐龙大国,但还不是恐龙文化强国。在恐龙文化传播方面,我国和美国、日本都存在差距,原因在于国内相关的科普和教育还不够充分。研究者热衷于新属种的命名,但在恐龙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方面,有不少还属于跟踪研究;并且,恐龙文化的传播力还不足。比如,在成都地铁七号、八号线交汇的理工大学站,有一面由120万粒马赛克拼贴而成的恐龙文化墙,壁画图案以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博物馆中珍贵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为灵感,但所呈现的恐龙形态却不那么逼真。
如何使恐龙展成为博物馆的流量入口与文化符号?欧阳辉以小小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在1987年3月8日这一天观众人数达到4万多人为例,说明在对恐龙的揭秘之外,提供生态文明方面的启悟对于展览吸引力有巨大提升作用。他认为,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技术服务于清晰的传播目的。“我们最缺的是由科学家自己讲述科学发现,或者通过优秀的媒体记者采访形成的终极科普——科普图书。我们的展览不仅要有恐龙的骨架,还需要有包括图像、模型等在内的艺术化形式,让观众了解恐龙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故事,从而建立起对远古生命的理解。”欧阳辉说,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山东年轻人做的赫氏近鸟龙复原模型被作为我国的国礼赠送给了法国总统马克龙,这是令人鼓舞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当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指导单位,有望使中国由恐龙大国变为恐龙文化强国。
据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副部长朱莹介绍,自然博物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已推出了70余套(册)原创科普读物。2023年5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一平方米博物馆”项目,并发布情境互动系列科普图书《一平方米博物馆:搭建我的恐龙展》,通过“挖掘和复原一只恐龙”“搭建一场恐龙展览”两个任务,引导读者完成知识输入与场景构建。以该系列科普书为切入点,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开发了“一平方米博物馆”项目,通过科普讲座、户外探索、儿童剧场、“未来策展人”创训营等系列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引导参与者了解“一平方米博物馆”的概念及学习方法,策划并制作自己的一平方米博物馆。过去3年里,上海自然博物馆一直在致力打造视频科普品牌“螺说古生物餐厅”(“螺”取自自然博物馆建筑外观的形状);今年,自然博物馆新推出了原创科普立体图书《螺说·古生物餐厅》,“脑洞大开地构想了如果馆内古生物烹饪成食物会是什么样的”。
汇聚全球科普智慧,
打开自然博物馆的想象空间
展陈之外,在开放10周年的节点上,倪闽景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将针对藏品启动3项计划:一是实施博物馆藏品倍增计划,希望能够在5年之内让博物馆藏品数量翻倍;二是实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计划,当前已有约10万件藏品实现数字化,这一数字还要继续扩大;三是研究推进生物藏品的全息化标准。
在题为《打开自然博物馆的想象空间》的专题报告中,倪闽景从藏品收藏、展览陈列、文创开发、科普教育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如何突破思维定式,进一步拓展自然博物馆的功能边界。通过挖掘深层价值,为观众打造更加丰富多元、别具一格的沉浸式体验,推动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文创不仅仅是冰箱贴、帆布袋。”倪闽景介绍,自然博物馆将联合央视推出《马到成功》巨幕电影、系列自然科学绘本和桌游、夜间定制服务、AI导游等文创新品。在他的设想里,未来公众或许可以夜宿博物馆、在博物馆里过生日。
为汇聚全球科普智慧,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国内外多家科普场馆的馆长参与。泰国国家科技馆馆长雷文·拉维翁斯指出,多年来,两馆合作成果丰硕,共同见证了国际博物馆合作的价值;并祝愿上海自然博物馆持续繁荣,成为科学、生物多样性及文化交流的灯塔。日本名古屋科学馆馆长大路树生称赞中国自然环境多样、研究领先,自己曾因此赴中国多地调研;强调了标本及博物馆在科普、科研、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杰森·费尔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上海自然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及未来深化合作的期待。
浙江自然博物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聚焦“自然博物馆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的主题,深度诠释了自然类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构建“科学认知+文明叙事”的双轮驱动体系,创新打造集知识传播、文化浸润、生态启迪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为自然科学普及与人类文明传承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浙江实践。
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李力以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为例,围绕“新时代下的自然博物馆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阐释了天津自然博物馆这座百年场馆是如何依托深厚历史积淀与创新展教体系,构建“科研筑基、展教铸魂、融合赋能”的生态文明传播矩阵的。
在嘉宾对谈环节,围绕“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这一主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果壳 CEO嵇晓华、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勇,浦东新区海桐小学学生蒋欣夏等嘉宾,从不同角度就如何打造适合儿童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参与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提供了诸多思路和建议。
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教育品牌活动——2025 年“未来馆长说”也在此次研讨会上拉开帷幕。
相关阅读
2025-04-24 11:28:04
2025-04-24 11:27:04
2025-04-24 11:26:19
2025-04-24 11:25:45
2025-04-24 11:23:16
2025-04-24 11:22:38
2025-04-24 11:21:24
2025-04-24 1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