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笔到一条链,从一个车间到横跨三大洲的产业生态,贝发集团(以下简称“贝发”)用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到平台生态的蝶变。
1994年,贝发在北仑成立,最初只是一家仅有30人的作坊式制笔厂。三十余年来,贝发从租用15亩厂房起步,逐步成长为服务全球15亿用户、覆盖10万多家零售终端、拥有1000多个核心客户及分销商、产品行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领军企业。
“我们通过做强做精‘一支笔’,做大做深‘一条链’,搭好建好‘一个平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这样总结企业的发展路径。
在贝发的产品展示厅中,一款秒干中性笔就是这种理念的具象体现。看似简单的一支笔,其笔尖与纸张接触的瞬间,墨水能急速渗透干燥,即使用手擦拭也不会留下墨迹。
目前,贝发已突破多项制笔技术“瓶颈”,精密笔头及设备研制成功,笔头国产完全替代进口;油墨体系创新,书写丝滑不积墨,速干不污手;高弹慢回弹性材料应用,使产品密封更有保障;表面处理技术的不断迭代革新,使产品时尚美观。
2019年,贝发在行业内首创“科创、文创、云创”三创融合的文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优质供应链资源,与3000多家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更大突破,这不仅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也带动了大量中小制造商共同成长。”邱智铭说。
为此,贝发启动“双百计划”全员技能刷新,包括AI训练营、跨境业务特训班、制笔技术与全链质控研修班等课程。这不仅提升了员工竞争力,也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人才共富”理念延伸到整个产业链。贝发通过平台赋能,帮助合作企业的员工接受技术培训、管理咨询与市场拓展支持,带动产业链上万名工人提升技能、增加收入。
在今年广交会上,贝发全球首发了AITOP外贸智能翻译套装,从传统文具制造向AI科技产品延伸,在短短几个月内,已吸引超过50家渠道商达成合作。
从笔尖到墨水,从传统制造到AI布局,从单一企业到平台生态,贝发的发展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制造为方向,以产业链共富为根基,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郑侃轩 通讯员 罗连年)
相关阅读
2025-09-04 09:41:58
2025-09-01 09:51:00
2025-09-01 09:49:17
2025-09-01 09:48:34
2025-09-01 09:47:47
2025-09-01 09:47:14
2025-09-01 09:46:10
2025-09-01 09: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