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部分中外嘉宾在学术圆桌之外,受邀展开了一场深入上海城市肌理的实地参访之旅。
看到基层治理中的城市温情
漫步于五里桥街道的树荫下,外国学者们在几幢加装电梯的居民楼前停下脚步,抬头认真聆听讲解。南非学者法尔哈娜放大手机镜头拍下许多照片,并请志愿者帮助自己记录下与社区的合影。
“南非一家报纸约我写一篇关于这趟中国之行的文章,我想把今天参观的照片都收集起来,让南非的读者看看中国的城市与社区。”法尔哈娜长期从事中非关系研究,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让我感动的是,中国不仅关注经济领域的发展,还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无论是社区中的儿童服务中心还是加装电梯,都充分地关注到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循着咖啡豆的香气,参访团走进一座小黄伞下的咖啡馆,这里属于黄浦区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谢谢,好漂亮的咖啡!”来自索马里的伊斯曼,双手接过学生咖啡师递上的手作咖啡,惊喜地发出赞叹,并迫不及待拍照同家人分享。这所特殊的学校主要招收区域内16岁至20岁中重度智力残疾、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四年的职业教育及就业转衔教育服务。印度学者沙海丽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用中文轻声同学生交谈起来,并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的管理经验、城市治理模式,是我一直很关心的话题。”沙海丽在印度索梅亚大学任副教授,她告诉记者,印度和中国共同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环境治理等挑战,“我曾经研究过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并将它与恒河治理相比较。今天第一次来到人们生活的社区和特殊学校,在现代化之外,我更多地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情”。
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利好
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周年成就展,是参访团的另一站。一进展馆,日本经济学者丸川知雄大步走在队伍最前面,凑近浏览展板,并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数据。“今天有幸来到这里参观,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商品交易、金融服务业开放措施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断吸收中国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是丸川知雄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每年都有新的发展,不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就会赶不上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自贸区进口商品展台前,西班牙学者阿曼多与同行者密切交换着意见。阿曼多近期正着手研究16世纪以来中国、西班牙与墨西哥的经贸往来,置身于浦东这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深切感到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呼应,“今天的中国,正以另一种方式与世界发生联系,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利好”。除了经贸合作,阿曼多期待21世纪的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文化、制度、和平发展理念等各个层面,引领世界前行”。
一个小中心却“能上能下”
位于长宁区的古北市民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地方。参访团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左侧书柜展示的八国语言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旁配备交互式屏幕,市民通过扫码即可借阅。
一小时内,中外嘉宾参观了一楼的“一网通办”社区延伸点,二楼的非遗工坊,三楼的爱心助餐点。但这些只是中心一隅,“五站合一”涉外服务、基层立法联系点……藏匿在楼里的更多点位向来客展示着“一体两翼”,而这“一体”指的就是基层群众。
“我曾是一个国家的首相,也曾参与探讨政策的制定,但今天所见所闻给了我新的启发。”莱索托前首相穆凯齐·马乔罗感叹,“一个小中心却‘能上能下’,往下能带居民体验社区互动,往上能带居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真了不起。”
“文化交流活动对刚来中国的外国人十分重要。”来自土耳其的司马茹谈到非遗工坊里的昆曲讲堂,老师展示的不同唱腔、折扇手势让她体会到了文化的异同。
从“文字漩涡”读懂文明互鉴
随后,嘉宾们移步黄浦江畔的浦东美术馆。在这个上海地标性建筑里,他们参观了一些承载中国文化、连通古今的代表性展览。
许多嘉宾驻足在位于场馆中央、由艺术家徐冰创作的巨型装置“引力剧场”前。这是一个由1600个方块字形成的“文字漩涡”,从地上四层直抵地下一层,底部恰好触碰到巨大的镜面。这个装置的特殊点在于:在不同楼层和视角下,都只能读取文字局部信息。
阿根廷青年学者郝星晴将这个艺术装置与自己的中国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她指出,观众与装置的关系有时就像外国学者和中国一样,会产生“盲人摸象”的错觉。“我想这位艺术家想要突出移动,就像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当然即使不移动,我们也需要不断转换思维去看待一门学科、一种文化、一个国家。”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