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多学科医生深入基层,带动基层儿科建设。
始于2016年初的上海儿科医联体建设到今年迎来第五个年头。上海不断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已签约医疗机构304家,通过派驻管理人员、临床带教、适宜技术推广、进修培训、人才柔性流动、增加专家号源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儿科优质资源纵向延伸。
莫丹丹是上海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区医生,但与一般社区医生又有不同,这点可从她的名片信息上略窥一二——在大大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落款下,标出了她的出诊时间:每周五下午,唿吸哮喘专科门诊。这意味着,除了在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儿科门诊(每周二下午)、儿保门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她还会去被誉为“儿科国家队”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坐诊。
社区医生到三甲医院“多点执业”,这在上海医疗系统是新鲜事,其背后是上海多年力推儿科建设的可喜之变。
始于2016年初的上海儿科医联体建设到今年迎来第五个年头。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上海不断深化儿科医联体建设,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已签约医疗机构304家,通过派驻管理人员、临床带教、适宜技术推广、进修培训、人才柔性流动、增加专家号源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儿科优质资源纵向延伸。
莫丹丹所在的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是受益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东部儿科医联体建设,获得了一系列“提气”发展。
破题人才短板,社区医生走进儿科“新课堂”
“在儿童常见病中,唿吸系统疾病占3/4以上,其中儿童哮喘几乎占儿科门诊半壁江山。数据显示,仅上海地区就有约30万名哮喘患儿,浦东地区超过4万,但以往的现实是,儿童专科医院超负荷运转,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能力。总体上,儿童哮喘的完全控制率不到三成,发展到成人,慢阻肺发生率居高不下,百姓感受度很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儿科医联体负责人赵列宾以哮喘为例,剖析儿科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2016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浦东、奉贤两区成立上海东部儿科医联体,稳步推动区域优质儿科资源的引领和技术辐射。至今,东部儿联体已覆盖85家基层单位,年门急诊总量超300万人次。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儿科人才短板突出,这是制约儿科发展的最大挑战。”赵列宾说,对准这一“关节点”,儿童医学中心开始为社区编写儿科常见病诊疗手册,为儿联体基层医护人员定制研修班,为学员培训儿科诊疗适宜技术。
莫丹丹正是趁着这轮儿科建设走进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她到唿吸科主任殷勇这里“跟师”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并通过研修班学习掌握了消化、过敏等更多儿童常见病的应对及处理。“儿童医学中心是我人生的第二所大学。”莫丹丹很感慨,在上海这轮儿科建设的“政策春风”下,她目睹了社区的儿科之变——不仅门诊量逐渐攀升,能看的儿科病种越来越丰富,还收获了一批“宝妈”粉丝。
莫丹丹说,每周半天到儿童医学中心出诊,也赋予她更大的平台,让她成为连接社区与三甲医院的一座桥梁,让孩子们能获得连续、不间断的治疗,“这一切的背后,是家长们重拾对社区儿科的信任。”
②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AIR-FACE),在医联体医院里开展“智慧托管”,打破地域限制。(均医院供图)
儿联体“哮喘+分级诊疗”上海经验辐射全国
不止莫丹丹,在奉贤、浦东两区卫健委的支持下,东部儿联体分三批共招收医护学员近80名,均已在儿童医学中心开设了专病门诊,涵盖唿吸、消化、儿保、内分泌等学科领域。更可喜的是,在社区学员们的努力下,已有36个儿科适宜技术首次走进社区,21家社区开出了“儿科门诊”。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深入推进,目前“上海东部儿童常见疾病分级管理模式”已形成。以“哮喘+分级诊疗”项目为例,其已形成“1(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2(浦东/奉贤综合医院儿科)+23(浦东/奉贤社区医院)”的格局,覆盖了浦东、奉贤地区92%的综合医院儿科和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儿童哮喘分级诊疗网格化协作体系。2019年,这一协作网络共完成雾化治疗近20万人次,肺功能随访4000余人次,新增管理的哮喘患儿2000余名,一年内总体控制率达70%。
要知道,在达到同等疗效的前提下,基层独立管理的患儿相较专科医院卫生费用节约近20%,时间缩短1.4小时/人。因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形成的相关经验受到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和研究立项。如今,这一模式不仅推广到全市,还辐射到全国17个省份、37座城市。
这一中国儿科均质化发展经验形成的研究结果还被国际知名期刊《BMJ OPEN》杂志列为“中国佳稿”,为儿科医联体内其他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树立了样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张区域儿科健康“守护网”上,二三级医院的儿科、急救120体系都没有被遗忘。比如,儿童医学中心的新生儿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共同组建“儿联体危重急救转运队伍”,联合浦东新区急救120组建“3+1团队”,以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第一妇婴保健院等为工作基地,开展儿联体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建设,极大增强了区域患儿急救转运水平。由于接到太多兄弟省份医院的 “抢救急约”,该转运体系已在构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0小时儿童重症急救转运圈”,目前最远转运距离超过1000公里,覆盖整个长三角。
深度试水AI辅诊,赋能基层儿科新发展
为适应“医疗+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2018年,儿童医学中心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奉贤区奉城医院、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等医联体医院里开展“智慧托管”,每周实施疑难复杂病例的远程移动诊疗和床旁教学,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并配合物联网设备,为当地儿科提供常态化、嵌入式支持。
同时,东部儿联体启动了基于区域儿童常见疾病的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与研发,以期实现就诊科室精准预约、提前完成检验检查、提炼核心病史辅助撰写病历等功能。根据儿童医学中心前期试点结果,该系统已初步实现了对177万人次的智能导诊,准确率达94%;智能临床诊断超过22万例,覆盖儿科363个病种,诊断准确率达94%。
为此,东部儿联体成功申报了上海市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儿科分级诊疗系统应用及示范”,并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赵列宾坦言,目前,社区医院新开的儿科普遍只有门诊,三甲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科急诊依然需要排队,综合医院的儿科也处于逐渐“复元”阶段,他希冀AI辅助诊疗成为优化就诊秩序、提速就诊速度的“新变量”,赋能儿科新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儿科分级诊疗就是要让社区“接得住”、百姓“愿意去”、本地“管得了”。据赵列宾介绍,在东部儿联体成员的努力下,上海东部地区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儿科门诊量较之前上升15%,住院量上升26%,儿中心普内科则不断走低。这“一上一下”显示出儿联体将大部分常见病患儿留在了下级医院,分级诊疗成效得到巩固。东部儿联体也因此获得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银奖”。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