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上海全力推进高质量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0-01-07 10:00:53

看过病的人大致知晓,医院系统里有“三二一”之分——三级医院(主要为市级医院)、二级医院(主要为区级医院)以及一级医院(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基于多年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家庭医生制度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三、二、一级医院门急诊量呈“三分天下”之势。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量占比逐渐超过33%,这正在压缩区级医院的发展空间。”一名区级医院院长如是说。

如今,这番态势正迎来变局。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上海正大力推进高质量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首批确立的覆盖全市16个区的25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正结合各自的“区位”特色、自身优势,做好“中段医院”这篇大文章,答好分级诊疗这道医改大课题的关键点:让老百姓看病“不断层”。  救急、救命:架起家门口的急病救治“高速路”

一个普通的上午,10时许,疾驰而来的“120”救护车停在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外,医护人员与急救人员进入“战斗”状态:急救人员把意识模煳、大汗淋漓的患者抬下车,将已在途中完成的心电图交接给医生——“胸痛1小时无缓解,血压130/80。”已确诊急性心梗的患者被直接推入导管室,心内科主任陆纪德带领团队迅速“出击”: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植入支架……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开通血管,历时仅40余分钟,患者转危为安。

急病救治“高速路”基于十年之功。十年间,公利医院在“救心、救脑、救命”的急救队伍基础上,持续优化救治流程,牵头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中心建立卒中、创伤、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五大急救中心,实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院前院内智能化信息衔接,年急诊量超过23万,年急救量达1万人次以上,致力于为83万周边居民构建“黄金60分钟急救圈”。

在上海西北门户,普陀区中心医院的急救阵营同样肩负重任。经不懈努力,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目前已成为全市同级同类医院唯一一所集五大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为一体的心血管中心,并获得2019年度普陀区唯一临床医学优势学科建设立项。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目标和任务,普陀区中心医院建起创伤中心学科群,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率。

救急、救命,架起家门口的急病救治“高速路”。两家医院同为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其重点锻造的急救能级透露着“区域”二字的意义:守好一方生命,因为有些生命真的经不起等待。

就近、就便:看好常见病、多发病是本事

昨天,家住浦东惠南镇的韩奶奶正好100岁,家里大摆筵席庆祝,许多宾客不知,老人家刚刚从“死神”手里逃脱。浦东乡下老人有喝黄酒“养生”的习惯,在惠南乡下还有民间秘方称,便秘时喝半斤黄酒就好了。几天前,韩奶奶就便秘了。子女孝顺地倒了半斤黄酒,老人二话不说吞下肚,“肚子热乎乎的,好像不疼了。”第二天,出事了。老人腹痛不止,到浦东医院一查才知,原来是腹主动脉瘤闹的,瘤体已濒临破裂。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极高,立刻手术是唯一的手段。浦东医院血管外科余波教授团队与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第一时间集结,为老人家进行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后一周,老人出院,迎来人生百岁。

对大型三甲医院来说,腹主动脉瘤破裂或是“常规手术”,但对百岁老人而言,免去跑大医院排队、挂号、等床位的辛劳,在家门口安心手术实属幸事。

看好常见病、多发病,这是上海对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基本要求,首批建设单位在全力推进学科全面大发展的同时,亦精炼“拳头产品”。公利医院消化内科优势突出,国内居领先地位,其背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海医院消化名家李兆申的“援持”。普陀区中心医院尽管比邻三甲儿童专科医院,但其儿科也是“一床难求”。原来,借助中医大附属医院的优势,这里的儿科中医诊治疗效在家长群里有口皆碑。

“区级医院发展之路,除了政策‘给力’,更需‘练内功’,以好疗效将百姓留在区域内。”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邓海巨说。

养老、预防:区级医院转型“附加值”很大

在公利医院,记者还发现不少新鲜事。年过七旬的李阿姨近来一直感觉腰酸,本不在意,岂料几周前突然腹泻、呕吐不止,检查后才发现,输尿管已被结石堵死,尿液无法顺利排出。家人将李阿姨送到公利医院后,最先等来的不是常规辅助检查,而是一张问卷,列满了饮食、爱好、工作环境……“做手术还要问生活习惯?”李阿姨有些不解。

原来,由于尿石症病情复杂,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代谢情况各异,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经精准评估后,泌尿外科医生为李阿姨定制了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术后,一张护患沟通卡、一份结石病防治指南交到李阿姨手中,复查、随访也将由专人跟进。

如今,像泌尿系结石这类大医院“未必看得上”、社区医院“看不了”的疾病,在公利医院已形成全程医疗服务体系,医院还全面推行“首诊全程负责制”,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程都由首诊医生跟进,负责到底。

“全周期的服务势必要花费更多人力、精力,但这是区域性医疗中心与‘大三甲’的区别。区域性医疗中心就该像联华超市,建在社区百姓身边,商品种类繁多,方便、实惠,服务温馨。”公利医院院长姜宁介绍,而今医院学科涵盖了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有效缓解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公利医院周边社区,居家护理、慢病管理、生命急救及健身操等一系列健康科普课程也送到了居民身边。基于公利医院创建的分布于各街镇的“蒲公英”健康驿站,李兆申院士作为首名“讲师”,就为居民们分享了胃癌早期预防的“秘诀”。

“我国正着力推进医疗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预防为中心转变,我们不能再在医院里等病人,要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帮助百姓防患于未然。”公利医院党委书记严建军说。

老龄化时代的“网约护理”、人工智能辅助读片诊断系统、联动社区的虚拟会诊室、远程检验影像中心……在区域性医疗中心,记者还目睹了许多“新事物”。可以预见的是,区级医院这波转型发展的“附加值”很大,可做的事很多,这些医院突破的发展“天花板”,将写在百姓的健康账本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相关阅读

  高考结束后,美丽的天津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站在宽阔的马路上,刘广成茫然不知所措。他的内心比炎热的天气显得还要焦躁。  前期投资的几百万元已经打了水漂,[详细]

2024-06-26 11:57:02

  2024年上海两会拉开了帷幕。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向两会开幕致以热烈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详细]

2024-01-24 12:34:39

  新春佳节临近,上海口岸出口进口都忙。生腌熟醉、鼎丰腐乳、糕团点心等上海特色美食又开始热销海外。与此同时,肯尼亚玫瑰、荷兰郁金香等鲜切花密集进港,成为[详细]

2024-01-24 12:33:08

  上课间隙,一只怀了孕的鬃狮蜥安静地趴在授课老师身上,一双双童稚的眼睛好奇地盯着它,不时有人伸手上来抚摸。这只蜥蜴是《陆生动植物及自然探索》课的&ldquo[详细]

2024-01-24 12:31:00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发布。  根据龚正市长1月23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上海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详细]

2024-01-24 12:29:00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昨天下午,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龚正[详细]

2024-01-24 12:27:26

  昨天,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市政协主席胡文容出席。  会议审议了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离任名单(草案)、[详细]

2024-01-24 12:26:30

  昨天,2024上海空间信息大会开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0余名院士与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北斗产业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展开研讨,为上海更[详细]

2024-01-24 12:24:01

  • 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4
  • 网站网址:www.tuiguang158.com
  • 内容合作:axlt6@qq.com
  • 声明:采集内容出问题请联系邮箱处理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