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不乏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都市,许多游客来上海,都会去城隍庙、上海老街等景点,那里可以回顾上海的过去,看到这个繁华大都市古朴典雅的一面。上海老街所在的方浜中路,是很多去城隍庙的游客都会路过的地方,通常游客们不会在所谓的“上海老街”停留太长时间,而是直奔城隍庙-豫园的核心区域。殊不知,上海老街所在的方浜中路东段,没有经过开发,完全是原汁原味老城厢的风貌。
说起上海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原点”。上海建城于元代1291年8月19日,清代1730年后,朝廷管辖其下苏州、松江府、太仓州的道署,道台衙门设在上海县城内。上海道的军、政权力中心,均设在了上海道城之内,即上海的老城厢里。现在黄浦(原为南市)老城厢内有一条路叫巡道街就是最好的印证。
旧时方浜两岸,也是大上海发祥之地。南宋咸淳年间,上海镇即形成于此。至明清以降,方浜中段渐为商贾云集地段。大约100年前,“方浜”填河成路,曾名“庙前大街”,为老城厢东西干道。从此,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汇集方浜路上,形成了贯通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
上海的老城厢,住着曾经最早的上海人。于是这些老上海人,就跟着老城厢一起,见证着上海起起落落的城市演变。老城厢,仿佛是上海生活着的历史街区。据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初,老城厢仍有各类旧住房居民2.4万余户,其中1.7万余户无卫生设施,一家几代、甚至旁系亲属挤在十几平方米陋室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房屋严重失修,火灾时有发生。当代老城厢的居民生活品质堪忧,也是公认的事实。
于是从2017年——2019年,老城厢附近的乔家路、福佑地块开始拆迁。现在,老城厢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走,大部分空置房屋的门板窗户都被封了起来,人去楼空;本来上海市井风情最十足的地方,现在几乎消失殆尽。只有偶尔看见钉子户在窗台晾晒的衣服,弄堂里处理拆迁垃圾的环卫工人,悠闲趴在地上的狗狗,让人依稀能想象这里曾经的烟火气息与生活痕迹;不过这对于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是一件好事。
贯穿老城厢的方浜中路,空荡冷却,少有游客光顾,似乎成了如今整个老城厢区域的一个缩影。曾有上海行政沿革史研究学者把上海的城市“原点”确定在老城厢东部、即如今人民路方浜中路童涵春堂的位置——这是宋代征收酒税的“上海务”衙门和酒库所在地,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那段历史。
现在东段的方浜中路上,除了民宅人去楼空,许多沿街商铺也贴上了“最后2天,跳楼大减价的”告示吸引游客。大家都在陪着老城厢结束最后的时光,以及等待未知新时代的到来。只有依然矗立着的老字号、老建筑,依旧彰显着昔日的辉煌与繁盛。
东段的方浜中路大约有500米长,这段是对沿街遗存的老房子进行修缮改建而成的,像是民国二、三十年代的“街市”,老街两侧屋顶上马头墙时隐时现,一扇扇花格门窗精巧玲珑,而夹杂在这些中式民居之中,偶尔能瞥见几幢宏伟的欧式建筑,这是当初西洋文化涌入上海滩后的产物,看着与周围的中式建筑很是和谐。
在方浜中路与光启路交叉的丁字路口,会看到一个仿古戏台,名为“玄扈台”。(“玄扈”是徐光启的号,算是纪念徐光启),其实是1999年建的“新文物”。1999年这一段方浜中路改造成上海老街,玄扈台应运而生,虽然是坐东朝西,但却是正对着老街,一旦举办什么活动,老街的行人可以一览无余。不过20多年过去,新文物也旧了。戏台好像一块“排门板”插在路口,方浜中路也只能顺势扭一扭,倒有了往日窄街闹市的味道。
在丹凤路路和四牌楼路的路口有一座古代牌坊,这就是四牌楼,据说曾有过4座牌楼,今天只剩下1座。曾经这个小小的十字路口,最寻常的一下午也是车水马龙,拥塞不堪,更不要说到了市集庙会的时令。现在这里空空荡荡,只能看到后面略显现代的多层公寓;街边矮房子还保留着旧时老虎窗,老虎窗的背后或是东方明珠,或是外滩BFC,上海的魔幻一面,在四牌楼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城市就是这样,在不断颠覆着,前进着,发展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期待着,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能得到传承与复兴;我们能看到更有质感、更有活力的历史街区涅槃重生,而不是一味地推翻老建筑,不假思索就建造新古董。
大家对于类似老城历史街区的改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在下方留言。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