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0年前老城隍庙的秦裕伯,到松江广富林,提起上海历史,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这些着名的“古迹”。因此,当听到代表上海文化的海派文化发源地,竟然在今日繁华的徐家汇,不少人都存有疑问。
在日前举行的徐汇区新一期汇讲坛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以“从世界中国学看海派之源”为题,阐释了为何海派文化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在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当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不仅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更蕴含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经规律。
《西游记》里找海派文化身影
“海派文化不单是上海文化,也不能只从上海史的角度去研究。”王战在演讲中阐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在今日上海的徐家汇土山湾地区。江南文化一头承接海派文化、另一头连接红色文化,在上海的文化演进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表示,了解海派文化的渊源,需要先从江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不同阶段着手。
王战
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古丝绸之路,江南文化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处于第三阶段。从东晋开始,中国的经济活动已经开始南移,而文化中心则从南宋开始向南迁移,标志之一就是孔家文化的南渡。源自山东曲阜的孔家,嫡系跟随南宋皇帝迁往今浙江衢州,为皇帝完成官式祭孔,另一支则落地今浙江金华的磐安县榉溪村,至今那里都有孔子后人居住。随着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回迁至北方,江南一带的孔家后人不再为皇帝进行官式祭孔,也未返回山东,而是在南方专注开办书院进行讲学。因而,此后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有80%都出自江南一带。
江南文化自身又分为三个阶段。在孔家南渡前,江南文化主要为吴越文化。“南孔”时期,江南文化可以定义为运河文化,其基础是在唐宋交替的前后200余年间,中原地区有大量人口移民江南,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大重要区域。“为上海世博会进行主题设计时,大家都在讨论,究竟用什么体现中国古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最后选择了《清明上河图》。”王战说。稍有差别的是,张择端笔下描绘的是隋唐大运河中的东京汴梁。
徐家汇源
江南文化的第三阶段,即今日人们熟悉的海派文化。在思想脉络上,江南文化有着大运河打通经济命脉后,南北文化碰撞留下的火花。这一点在中国四大名着中都有所体现。以《西游记》为例,吴承恩最终完成这部传世名作的地点,正是自己的家乡淮安,花果山就位于今天的江苏连云港。包括《西游记》在内,无论是描写帝王将相的《三国演义》,讲述才子佳人的《红楼梦》,还是描绘梁山好汉的《水浒传》,都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其最大特点就是有市井文化中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来的故事与想象,而这恰恰是南北文化碰撞的最佳场景。“仔细研究中国古典名着写作时作者们所处的地点,都可以找到江南文化的影子。”
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航拍图
“魔性”在于了解自己和细化市场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往往呈现出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形态,这在江南文化中有生动体现。上世纪着名的“李约瑟难题”曾提出,为何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工业革命最终却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相对应的事实是,中国江南地区曾经长达600年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这是一道伪命题。”王战表示,中国历代都是农耕社会,与早早处于农末社会的英国比较,两者的社会基础大不相同。农耕社会每年4-10月是农忙季节,老百姓忙着种水稻;10月到次年4月是农闲季节,充分发展的是手工业。在千年瓷都景德镇,除了御窑、官窑之外,平时老百姓烧窑一年只有一次,都在10月水稻收割完毕后。“如果把每天都要开工的工业流水线放到当时的中国,水稻还有时间种吗?”
王战
江南地区孕育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业,而进入农末社会的英国则孕育了新的生产方式,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王战表示,当年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如今看来则有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子,比如瓷器都需要美丽的花纹图案,可见文化与手工业是相互促进的。
而今,上海大力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对于“商旅文”都颇为发达的徐家汇,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塑造地区独特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不仅“徐家汇”在思考,上海各地区也都在思索。
对此,王战表示,近年来上海被公认为“魔都”,但城市的“魔性”究竟在哪里,“磁性”和吸引力又在哪里,并没有非常系统完善的梳理。他认为,除了外滩、东方明珠这些地标让上海成为“风貌之都”以外,上海还应打造名居之都、演艺之都、创意之都、设计之都、文博之都、会展之都等“十大名都”。
“人们去黄山肯定是为了看黄山,那么来上海除了外滩、南京路、东方明珠,还能脱口而出看什么?”以打造文博之都为例,让前来上海的海内外游客都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认识到在上海“连自来水都有博物馆”,这样游玩、消费的目的性就更为明确。“市场应该更加细分,对上海有不同偏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旅游线路,这就是上海的‘魔性’所在。”
为孕育红色文化打下根基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
“海派文化,从不只是张爱玲、徐志摩笔下的‘小资文化’。”王战表示,江南文化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所积淀下的精华,就在海派文化当中。然而,“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其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内涵。从400多年前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开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大门开始,今日再看海派文化的发展进程,王战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海派文化并非“崇洋文化”。事实上,西方思想启蒙运动在前期,曾大量吸收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学术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为研究中国问题积累了几十箱资料,王战建议,可以对这些资料展开进一步研究。此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当代文本制度均对西方思想启蒙运动有重要影响。对于东学西渐,王战则建议,徐汇区可以牵头从土山湾开始研究,系统完整地梳理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土山湾博物馆
从西学东渐的角度来看,围绕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一批弟子跟随他办学,而土山湾曾经是马相伯长期居住、活动的区域。同时,土山湾文化还带动了翻译文化在上海的出现,直到20世纪初,在中国流传的西方译本90%以上都来自土山湾。后来,随着虹口日本侨民聚集区的兴起,上海的翻译中心逐渐向北转移至虹口。除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现代美术、油画、水彩画,音乐、交响乐、声乐,芭蕾舞、出版印刷都是从上海引入中国,而其中大量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交汇时刻,都发生在徐家汇土山湾,也应该进一步研究。
从红色文化角度来看,随着土山湾带动翻译文化在上海崛起,红色文化在上海有了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前期大量关于现代社会思潮的书籍在土山湾翻译和传播,当时在上海的革命志士就无法具备一眼看到《共产党宣言》的‘慧眼’。”王战表示,从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由海派文化带来的中西思想碰撞和交汇,影响了当时的革命者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因此,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之间这段渊源,需要上海的研究者承担起深入研究的重任。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