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市民无限悲痛。《申报》连续多日报道民众到莫利爱路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凭吊的新闻,并推出“孙中山逝世之哀悼”新闻专题。
在北京的治丧活动告一段落后,葬事筹备处于上海成立。从陵墓图案征集、评选到中山陵建造、宣传,相关工作有序推进,上海各大团体和媒体积极参与。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孙中山崇拜”。这也体现在上海特别市政府所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上。1928年,中山路开始拓建,不出几年便建成环路,成为当时上海最长的道路。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表示,希望上海能够变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此,上海特别市政府着手制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将租界北面东近黄浦江的江湾一带划为市中心区域,在一片农田间建设一座新城。道路命名上,既凸显“上海市政府”等字,又按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世界大同思想分别命名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未建)。
上海最早建成的孙中山“总理纪念碑”碑高三丈余,正面镌有谭延闿所题“独有千秋”、蔡元培所题“俟圣不惑”。1929年10月10日,江湾当地民众提灯参加了“总理纪念碑”揭幕落成大典。为此,上海特别市政府又将原体育会路改名为纪念路。
“总理铜像”经讨论决定建在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旁边。1933年11月12日,上海举行“总理铜像”揭幕纪念大会,“典礼隆重,全市悬旗庆祝,颇极一时之盛”。
如今的上海中山医院原名国立上海医学院,创办于1927年。1930年,颜福庆“继总理救民之遗志”,发起筹备中山医院。中山医院的创设,几乎全部借助社会力量而成,其中“总理”的名义是事半功倍的关键。
1922年,上海大学成立。孙中山对上大甚为关注,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当时正处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许多共产党人应邀执教,该校面貌焕然一新,声誉鹊起。
“一·二八”抗战中表现英勇的第十九路军,来自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而组建的粤军第一师。这支部队深知爱国御敌是本分,“要以伟大牺牲精神来战胜一切”。他们以简陋的装备坚持抵抗日军长达34天,其英勇抗敌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媒体的一致称赞。
孙中山关注上海、喜欢上海,给上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为浦东、洋山港构建的发展蓝图令人鼓舞。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方大港”目标已经实现,浦东开发成就斐然,中华民族正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前行。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