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有时也会面对大自然的考验。在这种考验面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城市管理者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都会透露出城市发展的“价值观”。
每年6月上海入汛后,台风就开始光顾上海了。有时早有时晚,但基本不会“缺席”。这不,刚进8月,台风“黑格比”就来了。这是今年入汛以来首个影响上海的台风。台风带来的暴雨大风,给最近“火炉”般的天气稍稍降了降温。虽然每年上海经历台风数量不多,但是能够长途跋涉到达上海的台风,威力都不容小觑。之前影响厉害的台风,比如2005年的“麦莎”、2012年“海葵”、2013年“菲特”、2015年“天鹅”等,带来的暴雨造成很多小区和道路严重积水,引得不少网友调侃相约到市区来“看海”。
上海街头曾经的积水
很多人会笑说,“上海是魔都,有结界的,不怕台风暴雨。”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这座城市的特点。魔都确实有“结界”,不过并不是什么造物主的恩赐,而是靠着全市上下的齐心协力,构筑起了抵御台风暴雨的有力屏障。
2018年台风前转移安置群众
每次台风暴雨时,我们都会看到街镇干部们连夜转移群众、交警冒雨指挥交通、市政部门应急排水、环卫工人疏通下水口、绿化工人清理树木、社区干部们上门劝说居民把阳台花盆收入室内等等,正是靠着各行各业人们不分昼夜的辛勤付出,才保障了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行。曾有网友这样评价,“感谢可爱的‘魔都守夜人’,让被台风袭击过的上海街头,依旧‘优雅如初’!”
上海街头暴雨后的彩虹
做好防汛防台工作离不开人,但要把防汛防台工作做得更有效率关键还得靠技术。今年上海开始试点“一网统管”的防汛防台应用模块,依托现有的“一网统管”系统,大大提升了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及所有责任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实现了问题及时发现、高效调度、快速处置。随着今后“智慧防汛”逐步推广,城市治理智能化的优势也将更加凸显,城市在应对台风暴雨中也会更加从容。
基层社区防汛防台一网统管
防汛防台既要“看天吃饭”,更要未雨绸缪。如果细心观察,大家会发现,上海近两年来暴雨天“看海”的情形相比以前少了。不是雨比以往少了,而是城市的排水系统更给力了。城市建设部门通过持续更新排水管道、打通排水堵点、优化排水预案、提升排水效能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以往台风暴雨时的积水问题。
积水点改造施工现场
其实,建设现代化城市,面子固然重要,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商业街等等作为一座城市的招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此奋斗;但里子也不可轻视,一流的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来支撑。
某小区积水点改造前后对比(2019年与2020年)
就比如,排水系统虽然深埋地下,但到关键时候却能检验出一座城市的成色。前段时间上海刚刚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提出“到2035年,本市要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雨水排水体系。排水系统基本达到3-5年一遇能力,50-100年一遇内涝可控”。通过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排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防汛防台应对能力,从而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觉更安全更可靠。这应该也是上海致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布局图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