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第一印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爱逛的街道”,不管街道的面貌如何,但一定都是安全、美丽、有活力的。
2016年,上海出台《街道设计导则》,从人的而不是车的需求视角,刻画出理想街道的模样,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的城市。但《导则》仅仅是倡导,不具强制效力。
三年之后,“理想”落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获悉,上海即将出台全国首份街道设计标准,作为街道设计的推荐性标准进行应用。上海东西向大动脉——北横通道(海宁路-周家嘴路段)率先试点。
试点,究竟试什么?
一条好的街道,不能只关注车道
“一条好的街道,不能只关注车道。”《标准》编制单位上海市城建设计集团教授级高工蒋应红表示,《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设计视角的转变,即从只关注机动车道,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统筹。
街道空间整体统筹,意味着车行道、人行道、沿街广场绿地、座椅电话亭、行道树、沿街商铺……这些“作料”被放在一个“锅”里,平衡火候,最终烹调出一道好菜,也就是这条街道的最佳效果。
什么是最佳效果?蒋应红认为是“让人最舒服的”街道。这种心理感受,在《标准》中被分解成众多具体的指标。单单“沿街建筑”,就被细分为建筑面宽比、业态、贴线率……
这些元素,都和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以“贴线率”为例,《标准》规定,商业街道、兼有商业属性的综合性街道两侧建筑贴线率不宜低于80%。生活服务和兼有生活属性的综合性街道两侧街墙贴线率不宜低于60%。
“简单来说,贴线率越高,沿街面看起来越齐整、越有连续性。”参与《标准》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说。
一项研究表明,在巨鹿路、长乐路、富民路等历史建筑保存较好的街道,贴线率均在80%以上。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贴线率达到90%。高贴线率的街道肌理,也是外国人所钟爱的,比如在巴塞罗那老城区,很多当地人会在室外喝咖啡、聊天。反之,观感较差的街道,则贴线率普遍都很低,行人也不愿意多待。
长乐路
巴塞罗那街区
当街道不再只关注车道,活力能否回归?实际上,贴线率的提高,可以帮助街道变得“有趣、特别”。学术界有类似结论:《伟大的街道》一书提出,有趣的街道要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美国著名规划学家凯文•林奇认为,可识别的街道,应该具有连续性。
不仅贴线率,合适的业态、建筑面宽比都有利于塑造出有活力的街道。在长乐路、巨鹿路这类建筑指标适宜的街道,每天都有路人驻足、消费、社交。尺度过大的世纪大道、延安中路,驻足流连的人却不多。
相关阅读
2024-06-26 11:57:02
2024-01-24 12:34:39
2024-01-24 12:33:08
2024-01-24 12:31:00
2024-01-24 12:29:00
2024-01-24 12:27:26
2024-01-24 12:26:30
2024-01-24 1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