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法制日报》创刊40周年暨更名为《法治日报》!《法制日报》创刊40周年,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功勋卓着!《法制日报》更名为《法治日报》,是新时代的重大举措,祝福《法治日报》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法治日报”与“法制日报”,虽然一字之变,但意义深远。新时代的“法治”有了全新的内涵。辨析“法治”与“法制”,先从概念出发,“法制”是指法令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严复在《原强》中说:“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 巴金在《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治》中谈到:“这就说明发扬民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要讲勇气,一方面还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而“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在词典中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即以法律为准绳的治国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办法等,与“人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我们把“法治”与“法制”进行比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转变。
第一,“法治”的表述,体现了时代的转变与发展,适应了“新时代”的特征,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开启崭新篇章。“法治”的表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能够更加准确体现中央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首次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意识到法治与国家治乱兴亡之间规律性的关联。秦朝商鞅说,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古希腊柏拉图说,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我国“法治”的发展,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从“依法治国”到“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这些带有不同时期特色的历史名词,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治国理政理念的转换,体现了中国上层建筑方面的成熟,更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由模煳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发展。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全面依法治国。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五个体系,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四是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十六字方针”,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二,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法制”强调法律的制定,是制度层面的建构,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更多体现为静态的规范性文件。而“法治”更多体现为动态的立体的活动,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更准确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既包括良法也包括善治。“科学立法”强调提高法律的质量,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的转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立法理论,也体现了我国立法工作的进步。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要设定科学的立法程序,立法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科学的立法程序。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推动立法程序的民主化,使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立法活动中来,还要推动立法程序的公开化,法律草案的提出、审议、表决等过程应让公众知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还应创新立法程序,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坚持立、改、废、释多种方式并举,增强立法工作的协调性、及时性,推动立法向具体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法的可执行性。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编84章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万众期待,好评如潮,具有划时代意义,这就是科学立法的生动体现。“严格执法”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严格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使职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人民的利益。“公正司法”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全民守法”就是全体公民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我们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普法平台,加大普法力度,还要发挥党员干部守法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向法治观念的转变。着名法学家武汉大学李龙教授主张,法治观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对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崇尚和遵守,法治观念存在于人们以现有法律制度构筑法治思想的过程和法治状态得以实现时与法治现实交互作用的法律意识之中。笔者具体分析,法治观念具体包括忠诚观念、执法为民的人本观念、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的观念、理性与平和的观念、规范与和谐的观念、客观与中立观念、证据与清廉观念、诚信与勤勉观念等。
第四,向法治思维的转变,法治思维培养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和形成的一个全新概念和全新理论,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否能够真正坚持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衡量国家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自觉运用法律规范、法律逻辑、法治理念来分析、评判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一,法治思维是以法治精神为内核,法治方式为表现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核心与法治的核心相同。其二,法治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带有强烈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特点。其三,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公平正义。法治是规则之治,更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标准就是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价值,也是法治思维的重要追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我们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就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尺度,使得各方主体实现各得其所的诉求。只有以此为价值追求,才能培养和形成法治思维,才能指导人们按照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法治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成法治中国,努力工作,甘于奉献,迎接并且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阅读
2024-01-19 12:22:43
2024-01-19 12:20:56
2024-01-19 12:13:54
2024-01-19 12:11:42
2024-01-19 12:06:40
2024-01-19 12:04:51
2024-01-19 12:01:49
2024-01-19 1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