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而校历是校园的韵律和节奏。”昨天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为2023级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如是介绍第一次亮相的复旦“文化校历”。
这册“文化校历”以校历为载体,遴选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现复旦这片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人们把沉浸式虚拟空间叫‘元宇宙(Metaverse)’,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了一个‘复旦宇宙(Fudanverse)’。希望大家未来四年用好‘文化校历’,充分领悟和培养复旦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质。”裘新说。
以铸魂为中心彰显复旦精神
“文化校历”,缘起学术文化校庆。
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之际,学校轮番呈上了31场学术报告会。如此高频密集,师生反响热烈。大学校庆应是学术的校庆、文化的校庆,能否将这种做法常态化、机制化?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党委决定启动“文化校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着力培养复旦人的精神特质,厚植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师生熟知的“教学校历”以育人为中心,保证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文化校历”则以铸魂为中心,两者共同彰显复旦精神。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介绍,希望通过“文化校历”建设,让师生和校友能够每天都在校园“邂逅一场学术报告,邂逅一场文体活动,邂逅一场社团活动,邂逅一场高水平展览”,让精彩纷呈、师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联结复旦人的集体记忆,让每一位复旦学子都能在“卓越而有趣”的大学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让每一位复旦学子在这一沃土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引入“赛马机制”动态调整
湛蓝天空下,水彩手绘的“相辉堂”庄严矗立,这是首册“文化校历”的封面。“相辉堂是百年复旦文脉的象征,是复旦人的精神家园,蓝天象征了学术的天空、文化的天空。”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清说。
翻开“文化校历”,9月迎新季中,“每月推荐”里既有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望道项目”开放申请,也有“百团大战”学生社团招新活动;9月2日的“生物生态学学科周”将拉开“文化校历”重头戏“学科周”的帷幕;中山医院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月,全国高校天文摄影大赛作品展开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如果用‘三原色’来形容,‘文化校历’由三方面的文化活动构成,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文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学科文化。”陈玉刚介绍,近400场活动被纳入“文化校历”,平均每天最少有一场活动。
“文化校历”着力体现育人导向,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将融入活动当中。
据悉,这是复旦大学第一次用校历形式对学校文化活动进行集成,第一次用“文化校历”形式对全体师生告知,第一次全体学科通过“学科周”展示自己的文化,彰显综合性大学优势。
“文化校历”并非一成不变,将引入“赛马机制”,根据当年活动质量进行动态调整。目前的1.0版本以纸质手册呈现,同时将通过校园网建设“文化校历”栏目,及时更新和补充重大学术和文化活动信息,进一步规划互动功能,如订阅推送、报名参与等,使用户体验感更强,使用更便捷。后续还会有2.0版、3.0版等。
“我特别感动,也特别兴奋,这本‘文化校历’是我1996年在复旦读本科时就一直期盼的东西,复旦的活动那么多,校园生活那么精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说,从“文化校历”的排版来看,不管活动级别大小,即使是学生办的小活动,都放在了一起。“我相信,这本册子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们也会和我一样感动。”
相关阅读
2024-03-09 10:27:37
2024-03-09 10:26:29
2024-01-26 11:28:55
2024-01-26 11:25:17
2024-01-26 11:22:46
2024-01-26 11:20:08
2024-01-26 11:18:09
2024-01-26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