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指尖的温暖赋予作品温度,吸引着手作爱好者坚持在自己的小小领域,也支撑着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举办到了第6个年头。
11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将于11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4号馆举行。今年博览会主题是“协同创新、快乐前行”,9000多平方米的展会面积内,将聚焦“非遗美育”“非遗扶贫”“城市手工”方面的社会成果展示。
2020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博览会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教结合”支持项目,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统工艺工作站”支持项目。
成功举办5届的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是“一个可以玩的博览会”,尤其受到手工爱好者和亲子家庭的欢迎,今年也不例外。在博览会上,可以看到来自中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地美丽的非遗手工艺制品;在丰富的手作课程上,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尝试亲自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在“汉未央”展位,还可以体验汉服,甚至偶遇一场盛大的汉服巡游……
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新表示,受疫情影响,博览会国际项目的展商大都无法亲临现场,但他们也都尽力通过代理商等方式,把自己最新的产品和当地流行趋势带到现场,“我们从3月开始征集。直到昨天,还有外国设计师的作品寄到。”外国设计师的积极参与,让今年的博览会依旧有很多有趣而充满亮点的国际设计作品。
从最初开始,“非遗”板块就是博览会最有特色的部分。将中国各地古老的手工艺带进博览会,让它们在都市焕发生机,展示出时尚的一面,一直是博览会主办方坚持在做的事情。今年,主办方从“非遗美育”和“非遗扶贫”两个方面入手,打造出丰富而有亮点的“非遗”手造内容。
“非遗美育”部分面向上海大中小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美育体验课程,激发动手动脑,提供人文艺术滋养。博览会期间将推出 “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共计50门课程,涉及50个非遗项目和民俗活动。
往年手造博览会上的非遗展示
“例如我们结合惊蛰这个节气,推出了‘虎虎生威山西布老虎制作’课程,结合芒种,推出了‘万物生长玻璃马赛克花瓶制作’课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总监章莉莉希望,结合节令开发的非遗课程,把非遗文化和动手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手作、了解非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对世间轮回的体验。
博览会还向学生观众提供3000个公益课程名额,同时将发布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非遗美育小蜜蜂IP”。
此外,上海各大中小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机构、城市手工品牌等,将在博览会现场提供近千门手造体验课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带来紫砂陶体验课程、上海市园林学校将带来艺术插花系列课程等。
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全国先后设立的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走出了文化扶贫的道路。“在家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是疫情期间居家就业扶贫增收的生动写照。
“今年博览会上,我们邀请了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如期来到上海,带来最精彩的东西。”章莉莉介绍。
往年手造博览会上人头攒动
据悉,在“非遗扶贫”部分,非遗扶贫工坊和非遗传承人将带来蜡染、刺绣、编织、竹编、泥泥狗、铁艺灯笼等非遗项目,涉及藏族、苗族、彝族、白族、土族、羌族、纳西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传承人,在现场进行非遗展演和销售,并提供民族服装体验拍照空间。在青海果洛的空间,就有6套藏装提供给喜欢藏族文化的观众试穿、拍照。
往年手造博览会上的织布展示
“全国有这么多有趣的‘非遗’项目,我们希望在这些‘非遗’展演的过程中,也给中小学生以美育教育,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的美,了解非遗手工艺人生活的不易。” 章莉莉说。
近些年,随着国民自信提升,国产品牌走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国潮”“国货”成为新的时尚。博览会上可以在“大孚飞跃”展位上看到潮牌土布跑鞋,在手工课程区体验“琼树生花”曹素功徽墨绘制,还可以在“汉未央”展位感受大汉宫殿和汉服之美。老字号、新国潮、红色文创等元素,将出现在博览会现场。穿梭其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和民族范,体验新时代下年青人展现文化自信的方式。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玩’的博览会,用多元沉浸方式让大家更快乐地感受传统文化。”章莉莉希望,每一位参加博览会的观众,都能在快乐的同时有所收获。
本届博览会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联合主办。
相关阅读
2024-03-09 10:27:37
2024-03-09 10:26:29
2024-01-26 11:28:55
2024-01-26 11:25:17
2024-01-26 11:22:46
2024-01-26 11:20:08
2024-01-26 11:18:09
2024-01-26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