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驻足《民法典》三字经墙前,听“挎包”服务队成员讲解。
以前邻里纠纷、村民矛盾时常升级,如今村里只要有矛盾都会找法律明白人来评评理;以前村民对法律的理解不透彻,如今“挎包服务队”通过深入村组、学校、田间地头,以现场解说、播放视频、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声音和法律法规,走进群众心坎里……
这里便是2022年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东乡区小璜镇孙圳村。该村党支部书记俞样德说,能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以建强服务阵地、培养法律骨干、推进村民自治、开展志愿服务等举措为抓手,提升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服务能力,增强村民的法律素养,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夯实乡村振兴的法治基础。
“小调解”推进“大治理”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化解了邻里纠纷。”孙圳村村民宗万华伸出大拇指对“法律明白人”点赞道。日前,孙圳村“法律明白人”对宗万华与邻居之间的土地纠纷进行调解,经耐心劝说后,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自从有了‘法律明白人’,很多纠纷就近化解,缩短了群众解决矛盾的时间。”俞样德介绍,在矛盾调解过程中,“法律明白人”会找准问题症结,同步开展化解纠纷和普法教育工作,努力实现“调解一起纠纷、宣传一类法律、教育一片群众”。
近年来,孙圳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无职党员参与法治宣传、民事调解、基层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来,每年调解矛盾纠纷40余件,调解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202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小调解”推进了乡村“大治理”。
该村建强服务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法律服务室、调解室,结合便民业务,积极服务村民诉求,形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阵地布局。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村组干部、党员、在家乡贤、致富能手等群体中积极培养“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带动身边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目前,该村共有30余名“法律明白人”奔波在田间地头,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此外,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修订和执行村规民约,制定道德红黑榜评议标准,开展乡风文明“红黑榜”评比活动,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小挎包”架起“法治桥”
漫步在孙圳村,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法治小游园、普法长廊、《民法典》三字经墙营造了出门见法、抬头见法、低头学法的浓厚氛围,让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洗礼。
眼前,三五成群的队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们胸前佩戴党员徽章、背着军绿色挎包、手上拿着小册子,在村民家中以案释法宣讲法律知识,让村民听得懂、理得清、明法律。
“我加入‘挎包’服务队已经一年了,每周三我们都会开展志愿服务或者宣传活动,最近快要春耕了,我们还打算到田间地头一边帮村民代耕代种,一边把中央一号文件的好声音传递开来,更好地用法律为父老乡亲服务。”“挎包”服务队成员宗贵发笑着说。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该村打造了一支由村干部、青年致富能手、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挎包”服务队,采取日常和固定日相结合的方式上门宣讲、解决难题、调解纠纷、弘扬新风,为群众搭起“法治桥梁”。据悉,该村每年开展各类宣讲达50余次。“今年,我们将完善考核措施,将法制培训、志愿服务次数、民事调解次数纳入考核范围,作为‘挎包’服务队成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时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考核提升‘挎包’服务队的服务质量和能力。”俞样德说道。
如今的孙圳村,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民主法治也早已成为强村富民的普遍共识和行为习惯,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
相关阅读
2024-01-19 12:22:43
2024-01-19 12:20:56
2024-01-19 12:13:54
2024-01-19 12:11:42
2024-01-19 12:06:40
2024-01-19 12:04:51
2024-01-19 12:01:49
2024-01-19 1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