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剑
(北京市骨干教师,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政治老师)
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的协同参与。
自2021年中考起,《道德与法治》从之前的选考科目变为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体现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呢?这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的协同参与。
1
重视良好家风,创造向上的育人氛围
首先,重视良好家风,创造向上的育人氛围。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曾说:“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均强调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
有些家长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学习,觉得考试的时候背背就行。这种错误态度也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积极性。
“做情绪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做守法的公民”等学习内容虽不像数理化学习内容那样明确,但实则会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要相互尊重,孝敬父母,要格外注意情绪控制,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日常教育中也要注意对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的正面信息引导,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孩子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
2
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生活中的育人资源
教育就在身边,生活即是课堂。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有误区,认为未来孩子不会去学习法律,甚至都不会学习偏文的专业,就没有必要关注新闻和社会热点。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视野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的社会资源。比如,热映电影《少年的你》让校园欺凌、青少年犯罪再次映入人们的视野。假如你和孩子看了这部现实感很强的电影,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知道未来要面对的社会并不都是岁月静好,同时也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进一步去探讨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该怎样看待校园里的欺凌事件?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样解决?未满18周岁就真的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吗?不承担法律责任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这些问题既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是对初中思政课中“做守法的公民”“理解权利和义务”“友谊的天空”“生命的思考”等学科教学内容的运用。
3
重视能力培养,赋能未来高阶发展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考试分数固然重要,而能力提升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其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两个重要方面。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科学的方法和提升思维能力。比如,注意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处事原则,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等。
同时重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引导孩子用一句话来概括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则新闻;对某一个观点能够用一件或两件事例来论证;对某一社会事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原因分析,从小就养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为未来高中以及更高阶学习创造条件。
家是爱的港湾,有着学校教育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上,家庭决不能缺席。
相关阅读
2024-01-19 12:22:43
2024-01-19 12:20:56
2024-01-19 12:13:54
2024-01-19 12:11:42
2024-01-19 12:06:40
2024-01-19 12:04:51
2024-01-19 12:01:49
2024-01-19 1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