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 实习生 张海燕 吴肖涵
千亩梨园,年销售额达千万元。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存古村是远近闻名的“蜜梨第一村”,与此同样闻名的还有村支书宋火良,他被网民亲切地叫作“卖梨书记”。
这位“卖梨书记”真不简单,在存古村工作35年,担任村支书18年,硬是带领村民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小乡村建成富裕文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说起治村秘诀是什么,他说是法治。如今他的“法治宣言”遍及村口田头,更是被村民口口相传。
带头守法言行一致
“党员要带头做法治守护人。”在存古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偌大的一幅标语赫然醒目,而这正是出自宋火良之手。他说,写下这句话是为了时刻警醒村里的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敬畏法律、信仰法律,摒弃权力万能、人情优先的窠臼陋习。
正是存古村党员干部带头用法治思维谋划决策、以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推动了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的稳步前行。
以前的存古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农田常遭水淹,产出效益不高,人称“鸭食盆”。改革开放以来,村委班子成员带头发展蜜梨产业,搞好农业基础设施,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如今,存古村蜜梨种植面积已有1000多亩,亩产4000斤,平均每亩收入达到16000元,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但上千亩地的果子,每年销售期就那么几天,如果销售渠道不畅,村民的收入就大打折扣。2018年,借着区内开发总部经济的东风,村民将梨地和空置宅基房统一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宋火良更是大胆引入资本市场,利用经济杠杆撬动土地附加值,并大力发展网络销售模式,让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卖梨书记”的称唿由此而来。
但是当时的新政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这让收益尚可的一部分农户难以接受,谁也不愿第一个“吃螃蟹”。
为此,宋火良多次召集村委班子成员集体学习国家政策,并邀请村居法律顾问,根据存古村的土地以及人员特点,依法依规制定了土地流转的具体方案。最后,村委班子成员还挨家挨户上门拜访,进行释法推广,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
“党员要带头做法治守护人,就要带头守法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带领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美丽乡村’‘法治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宋火良说。
“草根宪法”深入人心
走在存古村的乡间小道上,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一位村民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迎面而来。他说,以前河道又脏又臭,现在有了“河道治理七不准”公约,河水清了、河道美了。
“不准擅自填堵河道;不准岸边违章搭建;不准设置网簖圈河养殖;不准倾倒垃圾有害物;不准毁绿种蔬菜;不准企业违法排污;不准损毁河道设施”,这就是“河道治理七不准”公约。
据悉,这份公约是由担任存古村河长的宋火良带领村委会以及全村八百多户村民共同议定而成,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治河宣言”。
“‘法治宣言’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其精髓就是源于生活、源于百姓,比起枯燥死板的法条更具生命力和可操作性。”宋火良说,近些年来,存古村在党建引领、法治护航下,村民们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018年存古村成立了百姓议事会,宋火良亲自担任召集人,村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等组成固定成员,议题相关利益方、村民代表等组成非固定成员。汛期蜜梨如何销售、和美宅基创建奖励怎么制定、宅基地流转具体方案……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7个村级重大事项通过百姓议事会的表决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姓议事会上,存古村全体村民在奉贤区率先探索制定了“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并形成十条村规民约,编印成册下发至每家每户,被誉为农村治理的“草根宪法”。
要让新时代的村规民约落到实处,村两委班子、条线干部、村民组长组成考评小组,每月对村民家庭进行考核。年终评出“整洁之家”“垃圾分类示范户”“最美宅基”等荣誉称号,公开表彰。
法治乡村人民本色
“教育子女不要参与赌博、吸毒,否则会导致家庭破裂、倾家荡产。”“不要参与网络传销活动,多是骗子。”“土地流转、房屋出租一定要向村委备案,与法律顾问一起签订好合同,防止经济损失。”……
这些出自宋火良之口的“法治宣言”如今在存古村的村口田头、法治公园随处可见。
“直接和村民讲‘依法治国’‘三治融合’,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更何谈落地见效。但只要和他们切身利益、传统道德联系在一起,大家就立刻明白了。”宋火良说,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来进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就能事半功倍。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存古村也在盘点五年来的普法工作。宋火良向记者介绍,五年来,村里配备了一名村居法律顾问,组建了一支普法巡查网格员队伍,培育了一批“法律明白人”……“我们还建立了‘沉浸式’公共服务大厅,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所有公共服务事项,包括公共法律服务!”
除此之外,存古村每年还要梳理法治乡村建设的负面清单和任务清单,全面推进乡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这个赫赫有名的蜜梨产销大村,如今还被评为全国“一品一村”和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宋火良将存古村的发展现状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美丽乡村,不但要景美人美,更要心美行美,依法治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和基础。”宋火良说,近年来,“美丽乡村”“法治乡村”的建设,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而这正是新时代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相关阅读
2024-01-19 12:22:43
2024-01-19 12:20:56
2024-01-19 12:13:54
2024-01-19 12:11:42
2024-01-19 12:06:40
2024-01-19 12:04:51
2024-01-19 12:01:49
2024-01-19 1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