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4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2020年是“七五”普法的收官之年。
记者获悉,4年多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全民守法迈出新步伐,全社会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目前,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正在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法治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据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七五”普法开展以来,取得的亮点有:一是“谁执法谁普法”责任逐步落实。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七五”普法的理念、实践和制度创新。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后,司法部牵头建立了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全国普法办统一编制并公布了两批50家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基本实现了对中央国家机关的全覆盖。各部门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中加强以案普法,广泛组织开展专项法律宣传日、周、月活动,让执法活动成为生动的普法课堂。
二是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扎实推进。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6年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后,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把法治纳入公务员录用考试和培训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必修课。
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实施了《关于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旁听庭审一次,并率先在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中作出示范。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同时,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编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统一设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纳入了中高考必考内容,实现了法治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
三是法治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
四是普法依法治理服务大局作用进一步发挥。司法部会同中宣部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民营企业、“企业走出去”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把法治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法治素养,组织编写了《助力脱贫攻坚普法丛书》,采用“问题+案例+解析+知识链接+插图”形式,从群众身边案例入手,深入浅出讲解法律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网络传播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为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首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内容。
其次编制发布疫情防控法治宣传资料,满足群众依法防控疫情需求。组织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当前防控工作有关法律知识问答》共23问,在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等十多家网络媒体同时发布。编写制作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法律法规汇编》电子书,在亚马逊KINDLE、掌阅科技、微信读书等平台上线,供群众免费阅读、下载使用。组织编写了三辑“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宣传挂图共24幅,通过普法新媒体推送。设置“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宣传专栏,集中推送疫情防控法治宣传资料,为依法防控疫情提供了权威宣传资料。
三是开展以案普法,引导公众依法行动、依法行事。针对疫情防控中遇到的不如实报备、违规外出、哄抬物价、造谣传谣等重点问题,在司法部官网、“两微一端”、法制日报等平台,连续发布29组典型案例,推送各地典型案例近20篇。
四是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的网络传播。从2月1日起,在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上开展了“疫情防控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截至5月6日,参与人数已突破800万。联合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共同发起“防控疫情、法治同行”话题讨论,各地普法头条号矩阵成员参与微话题讨论,发布相关主题的图文、视频等作品。
五是推动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的群众参与。协调电信部门向全国手机用户发送依法防控疫情的公益宣传短信5亿多条。以“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国法治动漫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了依法防控疫情知识宣传和专项答题,为防控疫情人民战争的胜利作出积极努力。
六方面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
2019年6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浙江省宁海县召开了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对法治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自2004年以来,司法部、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命名了7批共3000多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加强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动态管理,提升建设质量,2019年下半年,司法部、民政部对所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了复核。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同时制定印发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管理办法》。
据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着重从六个方面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工作。
一是完善涉农领域立法。重点就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二是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三是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完善人民法庭巡回审理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特别是边远农牧区群众诉累。
四是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深入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五是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设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中国法律服务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三大平台。
六是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需要相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八五”普法,推动全民守法普法成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
相关阅读
2024-01-19 12:22:43
2024-01-19 12:20:56
2024-01-19 12:13:54
2024-01-19 12:11:42
2024-01-19 12:06:40
2024-01-19 12:04:51
2024-01-19 12:01:49
2024-01-19 11:59:59